(一) 項目簡介
“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了世界“經濟生態圈”欣欣向榮,中蒙俄三國簽署的《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議書》成為其重要助力,而湖南段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項目在數字媒體藝術大環境下對“一帶一路”視域下“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進行數字藝術探索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用數字創作再現萬里茶道湖南段上風雨廊橋段的歷史故事,助力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借萬里茶道申遺打造湖南茶文化線路旅游經濟帶,讓湖湘文化遺產“走出去”。
(二) 研究目的
l 研究目的
1、“萬里茶道申遺”是“一帶一路”倡議在生活中的呈現
始于18世紀初,延續了近2個世紀的萬里茶道,北跨長城,穿越蒙古,經西伯利亞直通歐亞大陸腹地,途徑大小二百多座城市,綿延1.3萬公里,是一條以運輸茶葉為主的中蒙俄之間的重要國際商道,它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又一條中國連接世界的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外交部所屬的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演講中指出,萬里茶道是聯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同年9月,習主席又提出著名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構想。
從國家公布的“一帶一路”倡議愿景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道來看,萬里茶道是我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藍圖的重要構成部分,萬里茶道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見證著文明的歷史交流與國際互通,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萬里茶道由中蒙俄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更將不斷賦予古老茶道新的內涵,推動萬里茶道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
2、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是湖湘文化遺產“走出去”的契機
世界文化遺產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能夠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申請地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的發展。目前中國已有世界文化遺產26處,世界自然遺產8處。而湖南只有武陵源(1992.12)和中國丹霞-湖南崀山(2010.8.2)兩處世界自然遺產,這對有著豐富文化遺產和文化底蘊的湖南是一個遺憾。借助萬里茶道申遺可以讓湖湘文化遺產“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擴大湖南的國際影響力。
湖南段作為萬里茶道起始段和貨源地,是跨地區和跨國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通道。萬里茶道湖南段開始于十九世紀中葉,終止于二十世紀初,但是湖南與蒙古、俄羅斯的茶葉貿易歷史起始于十一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終止。通過萬里茶道的傳播交流,湘茶逐漸成為湖湘文化與中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碰撞融合的媒介,又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流互惠的見證。
按照交流道路的地理空間屬性,湖南段遺產由古梅山區域陸路段、資江水路段、洞庭湖區域段和臨湘市境內段四個部分構成。各段的遺產結構較為連續和完整,并且保存了豐富的遺產內容,也急需以申遺為契機進行整體保護和傳播。
3、借萬里茶道申遺打造湖南茶文化線路旅游經濟帶
萬里茶道申遺成功后,所有相關城市會列入世界旅游組織目的地可持續發展觀測點。湖南可以借鑒揚州大運河申遺的經驗,納入更多相關的文化遺產,打造一條茶文化交流的文化旅游線路。
文化線路遺產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和整體文化意向特征,正如位列《世界遺產名錄》絲綢之路的“對話之路”和圣地亞哥朝圣線路的“宗教與文化交流”,萬里茶道線路的整體結構概念必然是“茶文化的交流之路”。湖南省不僅是萬里茶道的起始段和主要貨源地之一,其與蒙古、俄羅斯的茶文化交流歷史遠超過萬里茶道時期,可以上溯到北宋,下延到建國初期。湖南的茶道遺產也極其豐富,具備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突出普遍價值,而且與湖南的山水環境結合,資江與洞庭湖航線為主的交流路線保持了較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形成了以水路為主為后,陸路為輔為先,“從馬背到船艙”的特殊運輸模式。
曾經,湖南的茶文化通過萬里茶道傳播到蒙古和俄羅斯,形成其民族特殊的飲食文化和風俗,也帶回了西方宗教價值觀。茶貿易促進了沿線城鎮建設和建筑藝術的興盛,許多美輪美奐的風雨廊橋和茶亭點綴在茶道沿線,中西合璧風格的天主堂和福音堂也隨茶商在聶市鎮生根。此外,湖南省與萬里茶道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不少,包括茶產品的制作工藝、茶歌茶戲等民俗文化、茶詩茶賦等文學作品。
省內申遺專家組也提出,以中俄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全面調研萬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線路遺產,詳細分析其價值與結構,打造一條國際影響力的湖南茶文化旅游“遺產廊道”,帶動周邊經濟,精準扶貧。
4、探索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
世遺評委、國際古跡遺跡理事會共享遺產委員會主席西格費瑞德·安德斯先生說:“申報世界遺產,要發出聲音,這非常重要。申遺首先通過宣傳發動公眾的力量,提高社會公眾對遺產價值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申遺對象的存在。”湖南段是萬里茶道的主要貨源地和起始段之一,也是全段遺產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湖南段的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其沿線的碼頭、古道、茶亭等文化遺產正在快速消逝當中,系統研究和整體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根據初步調研統計,與萬里茶道功能相關的古道、古街、古橋、茶亭、碼頭、茶廠茶行等不可移動文物約有149處,還有茶具茶器等大量可移動文物和黑茶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產于山區,采摘后的粗茶首先要用馬幫或挑夫沿“茶馬古道”運到岸邊城鎮加工,再以木排或船走水路運出湖南。自然環境不僅決定了運輸方式,還造就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船工們傳唱的麻溪排歌、資水灘歌等。
安德斯說,一般來說,世界遺產申報之前需要有很多的出版物,并產生影響,比如說書籍、視頻等,如果沒有廣泛的宣傳,那么世界遺產申報成功是不可能的。目前湖南省政府和益陽市都非常重視萬里茶道申遺,部分學者也在積極研究相關的策略,但在宣傳傳播方面的成果還比較少。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運用新媒體技術及數字化手段來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已是一種世界潮流,也更易讓受眾互動。項目組經過調研,擬以動態和數字展示為主,提取典型素材創作萬里茶道湖南段的申遺宣傳數字藝術作品,讓萬里茶道建筑遺產看得到,茶道故事聽得見,歷史文化留得下。
作為在湖南就讀的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傳播湖湘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視域下“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數字藝術作品設計與研究》項目,探索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希望為萬里茶道申遺助力,共同守望精神家園,為“數字湖南”的建設和湖湘文化遺產“走出去”盡綿薄之力。
(三) 研究內容
l 研究內容:
1、 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粉絲”效應)方式研究
新媒體時代,基于愛、正義、共同愛好和經歷,靈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種社會性工具聯結起來的“粉絲”群是不可忽視的傳播對象。本項目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媒介的特點和優勢,利用數字電視、網站、互聯網等等,不僅將文化遺產的傳播從平面傳播向交互立體傳播轉化,也可以將文化遺產傳播的內容從表面化向深度推進,進行全方位呈現, 使得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大范圍地學習和傳承,并最終通過“粉絲”效應圈傳播至極。
2、 萬里茶道湖南段數字藝術創作素材的提取研究
現確認位于資陽區的三臺塔和安化縣的大安村古村落、鷂子尖古道、永錫橋、唐家觀古鎮、安化早期茶廠建筑群、緣奇橋等8個點列入萬里茶道湖南段的申遺點。它們是呈線狀、群體的動態遺產,有許多創作的素材需要整理和挖掘。
如安化第一茶廠,清代制作紅茶黑茶的飄篩車間、儲存茶葉的百年木倉一直在使用,整體保存完好,活態傳承了手工制茶技藝。其生產的“湖紅”曾與貴州茅臺酒一起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去年百年老廠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錄。
因此項目組需要經過大量調研和文獻檢索,同時實地考察走訪研究,提取合適的素材進行后續數字化創作。
3、 分析傳統文化傳播數字作品的成功案例,研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項目組將在研究時期搜集整理傳播傳統文化的優秀數字作品,進行分析和學習借鑒,研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中央臺的專題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我在故宮修文物》,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和加拿大華裔石之予執導的奧斯卡優秀動畫短片《包寶寶》就給了項目組很多靈感。
在學?!秾I考察》課程中,指導老師也帶我們參觀了西安博物館、敦煌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其中運用三維動畫、虛擬現實技術呈現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過程相關數字宣傳作品也是重點研究學習的對象。
4、 創作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宣傳數字藝術作品,助力申遺。
本項目將以動態和數字展示為主,創作萬里茶道湖南段的申遺宣傳數字藝術作品(擬結合微視頻、繪本、交互設計等方式)。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萬里茶道建筑遺產看得到,茶道故事聽得見,歷史文化留得下。
(四)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l 國、內外研究現狀:
2014年6月,絲綢之路申遺成功,首開跨國聯合申遺先河。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又一條連通歐亞的國際商貿通道。2013年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他作了《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特別指出:17世紀的萬里茶道是聯通中俄兩國“世紀動脈”。
習主席的演講喚起海內外對這條古道的關注,當年7月,以歷史學家馮天瑜、皮明庥等為首的十余位武漢地區專家學者委托《長江日報》發出動議:中俄兩國應聯手萬里茶道申遺。當年8月武漢市啟動重走中俄萬里茶道活動,專家、記者一行以自駕方式用57天時間尋訪中、蒙、俄三國24個萬里茶道沿線節點城市,最終抵達圣彼得堡。2014年10月25日“中俄萬里茶道研討會”在漢召開。中俄萬里茶道沿線17座城市市長、代表,共同簽署《中俄萬里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武漢共識》,一致同意:各方共同努力,申請中俄萬里茶道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漢簽署《武漢共識》的17座城市,湖南安化位列其中。
2015年11月湖南益陽推進會討論通過《萬里茶道文化遺產遴選條件》。2017年萬里茶道國內段沿線8省文物部門和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申遺預備清單文本正式提交國家文物局。其中,湖南推薦遺產點包括安化茶廠早期建筑群等8處,備選12處。2018年10月在安化舉辦了“第六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市長峰會”,俄羅斯、蒙古、白俄羅斯以及我國茶葉行業專家深入交流,積極推動安化黑茶國際化進程。
項目組經過實地調研和文獻檢索,發現關于安化萬里茶道的宣傳創作目前只有文字資料、媒體報道和部分茶企業的宣傳片,還沒有整體的關于申遺宣傳作品,屬于新媒體的創作還是一片空白。這與氣勢磅礴的萬里茶道申遺不相匹配,也給項目組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契機。
l 國、內外發展動態:
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途徑,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十余載的發展,主要在對以古遺址、古建筑、古石窟、古村落以及古代壁畫、造像、繪畫、文獻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在對古樂曲、傳統劇目、民族民風民俗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復制、復原、4D影像體驗、數字影像記錄、VR、AR再現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2011年6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強調:“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边@是國家第一次在法律層面明確開展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近年來, 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應用也越來越廣,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展覽盛況空前。2006年至今北京故宮陸續完成了各個大殿建筑的數字測繪工作,為真正呈現“數字故宮”做了最后的準備工作。目前故宮的網站已能為觀眾提供資訊、導覽、時空漫游、資料搜尋等多方位信息服務,數字化程度已在國內博物館中領先。再如數字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敦煌博物館,運用全景攝影、虛擬現實等手段,為公眾游覽和學術研究提供雙方面數字信息。此外,河姆渡文化遺址、武陵地區文化遺址、圓明園遺址等文化遺產管理單位都在大力推進數字化保護方案和研究。數字化保護已成為文化遺產負責部門的共識。
由此可見,運用數字化手段來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已成今后的大趨勢,數字化手段保護的優越性和便捷性將得到更好的發揚。項目組成員也將學習借鑒優秀的數字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講好萬里茶道湖南段的故事。
(五) 創新點與項目特色
l 項目創新點
1、 研究內容的創新性強。對于萬里茶道申遺工作,目前各省的重點都在梳理和整理文化遺產地點以及遴選過程,針對申遺文物的保護傳承和對公眾的宣傳還很少,本項目選取萬里茶道湖南段的申遺宣傳進行數字化作品呈現,研究內容頗有創新性和前沿性。
2、 表現形式的綜合性高。萬里茶道湖南段的核心是安化,目前能看到的宣傳品只有一些文字資料和部分茶企業拍的宣傳片。而萬里茶道湖南申遺點是呈線狀、群體的動態遺產,單一的表現形式難以詮釋其價值,尤其對于一些逝去的故事更需要新媒體技術的加入,本項目將根據調研提取典型素材創作申遺宣傳數字藝術作品,擬結合微視頻,繪本、交互設計等多種數字技術形式。
3、 研究視角和成果的針對性強。本項目是在“一帶一路”和“萬里茶道申遺”背景下,選取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宣傳為研究對象,探索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助力申遺的研究視角和成果針對性是很明確的。
l 項目特色
本項目是在“一帶一路”和“萬里茶道申遺”背景下,選取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宣傳為研究對象,探索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和傳播,助力湖南萬里茶道申遺,讓萬里茶道建筑遺產看得到,茶道故事聽得見,歷史文化留得下。同時也是響應湖南省政府《數字湖南規劃》和《數字湖南建設綱要》要求,進行大膽嘗試創新。
(六) 技術路線、擬解決的問題及預期成果
l 技術路線
1、本項目擬采用的幾種研究方法
(1)實地調研法與文獻資料法相結合
本項目將深入實地調研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點,特別是安化縣,收集第一手資料,并結合傳統文獻檢索、網絡搜索的方式,將資料科學歸類整理,將萬里茶道湖南段文化遺產的價值特征、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脈絡梳理清楚,從中提取適合數字化表現的素材。
(2)案例分析學習法
本項目將在導師帶領下搜集分析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的數字宣傳作品,借鑒其優秀傳播方式;分析整理一批優秀的宣傳傳統文化的數字藝術作品,學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參觀優秀的數字化博物館,學習虛擬交互設計的場景呈現。
(3)實例論證法
本項目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科學方法展開研究,通過前面的研究和學習,將提取的數字化素材進行創意設計實踐。
l 擬解決的問題:
本項目的實施目標主要是為了助力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如何用新媒體技術方式講好茶文化故事,傳播傳統文化,是項目組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 調研挖掘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點的文化價值,進行數字化素材提取研究;
2、 學習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的數字宣傳作品,借鑒優秀傳播方式;
3、 對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現有的宣傳成果進行調研分析,為填補其數字化宣傳空白打好基礎;
4、 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如VR、AR、動畫軟件等),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助力萬里茶道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工作。
l 預期成果
本項目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科學方法展開研究和創作,重點學習如何用新媒體技術去恰當呈現傳統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學習技能、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會明顯得到提升。
預期成果設想:
1、 提取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點的典型素材(第一茶廠、風雨廊橋、古村落群等)為主要創作內容,設計制作申遺宣傳數字短片。(擬結合微視頻,動畫、繪本等技術形式);
2、 設計制作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數字宣傳片相關衍生產品,將價值符號具象化;
3、 后期將創作成果通過多平臺宣傳展示推廣,讓大眾更多了解“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同時也將在導師指導下和湖南段申遺專家組建立合作關系,更精準的為申遺助力,將所學成果服務于社會。
(七) 項目研究進度安排
l 項目研究進度
本項目組已赴安化進行過實地考察和調研,項目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一起參觀了安化第一茶廠,走訪了茶馬古道和風雨廊橋,對萬里茶道湖南段的動態文化遺產有了一個初步淺顯的認識。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提取了數字化表現素材,實地考察過程中拍攝部分照片及視頻進行劇本輔助創作。
本項目預計在一年內分六個階段完成研究設計
1、2019年度:
(1) 第一階段(2019.5-2019.7)外出查閱資料,廣泛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提取數字化表現素材;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方式及受眾期許,分析成功案例,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進行數字作品創意設計。
(2) 第二階段(2019.7-2019.10)逐步完善數字作品的文字稿本和分鏡頭稿本,同步進行數字建模和人物原型設計
(3) 第三階段(2019.10-2019.12),完成外景素材拍攝。
2、2020年度:
(1) 第四階段(2020.1-2020.3)按照分鏡稿本將前期素材和數字交互內容融合制作,初步完成申遺宣傳數字作品及衍生品,并搜集意見整改補漏;
(2) 第五階段(2020.3-2020.4)整改完善最終作品,并進行小范圍推廣;
(3) 第六階段(2020.5)對創作成果宣傳推廣和項目驗收總結。
(八) 已有基礎
1. 與本項目有關的研究積累和已取得的成績
l 項目前期研究積累
本項目準備工作較為充分,從2018年10月開始,為查閱收集關于“萬里茶道”的文獻、圖像影像及相關資料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分析了一些成功的數字藝術作品案例,并已著手研究設計實踐的前期工作。
本項目組已赴安化進行過實地考察和調研,參觀了安化第一茶廠,走訪了茶馬古道和風雨廊橋,對萬里茶道湖南段的動態文化遺產有了一個初步淺顯的認識。
在《分鏡頭稿本》、《影視拍攝與制作》、《三維動畫》等相關課程中指導老師已經與我們聯系項目進行了多次溝通,項目組成員之間也進行了多次討論協商。導師做出了方向性的引導,擬定了項目運行的初步創意方案,一同探討國內成功的“申遺”項目,為我們提供了創意的方向與基礎。
l 已取得的成績
項目組5人已進行分工,搜集了萬里茶道湖南段和安化茶文化大量文獻資料,目前已制定初步工作方案,包括調研走訪問卷設計、探討數字藝術作品的呈現形式;根據歷史文獻故事和圖文資料,著手數字素材提取,開始作品設計創作。
2. 已具備的條件,尚缺少的條件及解決方法
l 已具備的條件
(1) 取得了湖南省文化館(含“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大力支持,項目組成員扎實的技術支撐,指導老師豐富的指導經驗;
(2) 省會長沙的地利之便,網絡、圖書館文獻資料、實地考察豐富的資源;
(3) 項目組對于選題、方案策劃及推進做了充分的研究,研究基礎扎實。
l 尚缺少的條件
課題研究離不開理論指導,關于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的數字化創作尚屬空白,部分實地影像資料及照片資料比較缺乏,給項目提供的借鑒較少。
萬里茶道湖南段申遺點的空間跨度給項目組實地拍攝帶來挑戰。
l 解決方法
精心遴選典型地點進行拍攝,訪問原住民,觀察其保留的老照片、老器物,提取其“精氣神”進行方案優化,突出創意進行數字化設計。
|